台灣長年來「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使得住宅成為投資工具,房價不斷飆漲,已造成各種社會問題。為了紓緩人民的居住壓力,政府陸續提出各種改革方案。六月初,立法院通過房地合一課稅,新制將於明年元旦正式上路。
在為公智庫舉辦的座談會中,台北大學法律系陳慈陽教授、政治大學地政系張金鶚教授、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詹順貴律師,從各自專長帶領大眾瞭解房地稅合一,如何實現居住正義?人民該如何保障自己的居住權?
|房地合一稅:讓房屋回歸居住本質
張教授表示:「房地合一稅的實施,主要是在不影響自用住宅的交易下,針對非自用住宅房屋的交易利得進行課稅。透過房產實際交易利得視為稅基進行課稅。」其主要成效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避免投資客炒房,讓住宅市場回歸其供人民居住使用的本質,而非投資具 。
2. 解決房屋評定現值、公告地價及公告現值,三價不一且與市價嚴重偏離的情形。
3. 讓各項稅基價格單純且明確化,讓交易稅更具效率性,可增加地方財政稅收。
為了保障大眾基本居住需求,房地合一稅針對自住和非自住者,採用不同的課稅標準。詹律師表示自住型的房子,屬於憲法居住權所繫,投資客則是將房屋當作商品買賣,理應有所區別。
目前自住免稅門檻為實際居住6年以上,出售獲利400萬元以下。張教授認為,由於房價會隨時間波動,他認為採用坪數作為基本居住需求的標準,例如都市房屋50坪以下,非都會房屋100坪以下免稅,超過者比照非自用住宅課徵。此外,除了持有時間,也可依交易所得高低,訂定不同稅率,讓有能力者多負擔。
|房地合一稅上路,房價下跌?
至於,房地合一稅是否能抑制房價,張教授解釋,高房價主要是市場問題,除了稅制改革,金融改革、租屋改革、國土改革也需一起進行。
台灣房價下跌不易,主要是因為整體環境利於房地產投資,除了交易和持有成本偏低,導致空屋率高(台灣空屋率10~15%,遠大於外國3~5%),金融界從風險控管的角度,給予富人較好的放款條件,使其享有資金取得優勢,當大量資金都留向房地產市場,就會造成嚴重影響,這背後也顯示了台灣資金氾濫的問題。
過去房屋與土地分開估價,其評定結果會影響到實價課稅的長期目標,房地合一稅的目的主要是要讓房地實價資訊更透明,讓稅制改革更合理、更健全,透過增加交易成本,減少投資利潤,使其在房價下跌方面,發揮臨門一腳的效果。
面對即使房價下跌,也無力購屋的人,政府應有完善的保障居住方式。張教授認為,「房地合一稅收至少30%以上指定作為公營社會出租住宅及相關租屋的租補貼。」 詹律師解釋,居住權不單單只是有個殼可以住,其實質內涵還包括有安全、和平、安寧與尊嚴的住房權,與居所相關的就學、就業、人際網絡等生活問題,都應一併考量。
|健全房市有賴人民觀念的改變
陳教授說道:「居住是求生存的第一要務。」台灣並非資本主義國家,從憲法規定、法律繼受歐陸法系,到司法中的大法官解釋,都有很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憲法中很重要的社會國原則,目前我們大多只談到社會保險、社會補償,尚未擴及到居住,但居住正義即是社會國原則中,公平正義的理念之一。
陳教授也特別強調:健全房市有賴人民觀念的改變,購屋與財富不需是等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以租屋的方式來安頓生活。詹律師則認為,任何權利都不會憑空掉下來,而是要靠公民努力地爭取和維護,別讓自己的權利被少數的既得利益者綁架。
這次房地合一稅的通過,顯示居住正義已逐漸成為台灣的主流價值,可以預見未來各種住宅政策的擬定和改革,都將受到更嚴格的檢視,不再能輕易地以經濟發展之名瞞混過關,也要更尊重人民對生活地點、形式或文化的選擇,以營造更理想的居住空間與環境。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49「為公論壇」專欄:如何實現居住正義?打擊投機炒作,房地合一稅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