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河
董事長的話

大家有沒有想過,在滿清末年的時候,為什麼國父決定「從政」?

因為他認為,「從政」是幫助最多人的方法;因為他認為,不論任何「小規模」的行動,或是針對單一族群的支持,都是有限的,且無法改變當代社會「結構性」的問題。於是,我循著此脈絡思索,究竟,該怎麼做,我們才有機會改變台灣當前的紊亂環境?

根據過往的經驗,「力量,就是一切。」因此,我認為,我應該妥善運用所擁有的力量與資源,組織起一個有規模的機構,並廣邀有想法且願意付諸行動的人。而這些菁英人才,在各個領域範疇(公單位、民間機構,或是學界)皆擔任過重要工作。透過他們的集思廣益與對話溝通,討論出對社會公眾有所益處的具體方針,並將其扣連到當前的社會政策,進而將這些具體方案,提供給公單位作為參考,且督促決策者去做「對的」事情。

也許,你會問我,究竟,什麼是「對的」事情?我們又該在什麼時候,做「對的」事呢?事情,可以分為兩種,有時候做的事情是「緊急的」事;有時候,是「重要的」事。但,要是我們不做「重要的」事,最終,就只剩下一堆「緊急的」事情,等著我們去解決。而台灣,不應該如此的短視近利,我們應該放眼未來,積極的規劃並完成重要的事。

這些,就是「為公智庫」應一肩扛起的重責大任。

亦或許,你還會問我,智庫,哪有這麼大的能耐?智庫,在台灣不是比比皆是嗎?為什麼我還要如此的大費周章,成立「為公智庫」呢?因為,我相信,不論是學術單位、私人企業,亦或是政府機構,在討論任何決策、執行任何方案前,其身後都應有民意基礎的背書。而民意,是這麼容易成形的嗎?甚至,我們該如何判定,哪些聲音,才是「真正的民意」呢?

有鑒於此,我決定建立一個平台,讓這些聰明、學富五車的人,有系統的彙整出社會公眾應該關心的議題,然後,透過公平公正的公開討論,將這些民議匯集起來,讓人民勇敢的為自己發聲。而這個平台,就是「為公智庫」。

換言之,上述一切的一切,都是我期待「為公智庫」應完成的使命,而其終極目標,就是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越益幸福;讓居住在這個城市的我們,越益安樂。因為,我相信,「為公智庫」將成為我們心靈最強大的力量。

而且,無邊,無界。

 

天河基金會董事長 陳柏廷先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