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為公智庫舉行的聯席會,邀請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蔡勳雄副董事長,進行專題演講《台灣經濟的挑戰與策略》。蔡副董事長有感台灣在國際經濟組合的過程中,的確處於落後狀態,民間的活力與自信心也不如以往,希望從國際經濟局勢,分析台灣面臨的挑戰,並提出發展策略。
蔡勳雄副董事長。
東風漸起:亞太經貿秩序重組
總觀全球經濟,2008年起整體情勢已漸趨好轉。2008-2011年,中國大陸、東南亞等新興國家支撐全球經濟成長;2011-2013年,美國掙脫金融危機陰影,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今年,世界經濟步出歐債困局穩步復甦,歐美與亞洲皆有不錯的表現。
非西方國家的崛起,打破過去由西方國家主宰的世界經濟版圖,全球經濟重心逐步東移。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30年西方國家比重將降至32%,而非西方國家將上升至68%,其中中國大陸與印度合計將佔34%以上。
從世界經濟發展情勢,可預見亞洲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亞洲區域經貿整合正如火如荼進行。由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 nership,簡稱RCEP)、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都即將完成談判,然而台灣目前仍被排除在兩個組織之外。
另一方面,台灣企業界最害怕韓國的競爭,但我們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遠遠落後於南韓,若如無法爭取加入區域性經濟合作的時間,韓國很快會因關稅減讓、技術交流等優勢,取代我們在中國和東協的市佔率。
現階段仍有不少民眾對加入區域性經濟合作有所疑慮,加上長期的藍綠對峙,使社會溝通更加不易,因而成立民間聯盟,廣邀企業界、學術界、民意代表、政黨人士等成員參與,以彙整民間相關意見,提供政府建言與諮詢,協助與國內各界溝通,同時建立與國外相關團體之連結並進行遊說,才能建立更穩固的社會基礎,讓各項促進貿易自由化的計畫順利推展。
台灣經濟的挑戰:產業轉型與創新人才
從總體經濟的四大指標:內外需、出口、國內就業機會、民間投資來看,台灣經濟朝正面發展,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2014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3.41%,主要是受惠於先進國家景氣已復甦,有助出口成長,並帶動民間投資與消費。但以長遠發展來看,我們仍需積極進行產業轉型與人才培育,以健全經濟發展環境。
近年來,資訊與通信科技是台灣的主力產業,但日新月異的技術,加快了汰舊換新的速度,壓縮硬體獲利空間,因而衝擊台灣在國際上委託代工、設計加工的生產模式,使得台灣產業的附加價值一直在下降。
觀察台灣整體產業的名目附加價值率,由2002年的48.6%降至2012年的41.7%,其間,製造業附加價值率降幅更大,近年維持在20%左右,遠低於美、日、德等先進國家約30-50%,顯示我們正淪為「廉價勞工」。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缺乏自然資源,現今成就多仰賴各領域專才的貢獻。但目前一年有 36 萬名外勞在台工作,高級人力卻不斷外流,加上低出生率,未來將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1960年代,我們也曾面臨許多菁英出國留學不回的情形,爾後科技園區的設立,吸引很多人才回台,使IC產業獲得蓬勃發展。現在中國為了產業轉型,開出各種高誘因的徵
才條件,加上台灣產業在海外生產的比例居高不下,導致國內工作機會擴增有限,不利薪資成長,成為多社會問題的根源。
根據勞動部資料,今年2-6月求供倍數(求供倍數=求才人數/ 求職人數)皆在2倍以上;2013年15-24歲年輕人失業率13.2%,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大學及以上學歷之失業率5.26%亦是所有學歷中最高,在在顯示失業有年輕化、高學歷化的趨勢,亦反映出高等教育內容無法和產業需求結合。
面對快速變遷的大環境,教育制度必須跟著革新。如何透過教育提升個人能力,並強化學術、研究機構及產業連結,改善學用不符的情形,提升青年就業率與競爭力,並建構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以自由貿易打開國際市場,包容成長完善社會福利,讓傑出人才願意留下來工作,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一環。
三十年前,台灣社會還充滿朝氣,帶著「明天會更好」的信念,不斷向前。這些年,這樣的社會氛圍卻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誤解與不信任。政府、企業與人民之間,無法共同面對快速變遷的國際情勢,大家在求自保之道下,選擇了短視近利的途徑,使台灣落入空轉的窘境。
然而正如蔡副董事長的演講是以經濟為題,其關注面向卻含括了政治、產業、教育等領域,這不啻提醒我們,要在自由經濟下找到台灣機會,需要大家團結一致,在不同的位置努力,誠實地面對問題,勇於改變,才能重振經濟榮景,真正掌握未來。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45「為公論壇」專欄:經貿協定如火如荼 自由經濟下的台灣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