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社會創新
城市針灸術: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

生活城市之中,大家輕易享有便利的生活,卻不見得對城市的過去、現況與未來有所了解,可能也未曾仔細思考,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維繫城市的風貌。為此,為公智庫特別規劃《空間活力新環境文化》講座,並邀請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的林崇傑處長,分享他從2010年開始推動的都更計畫。

林處長認為:過去的都市更新,多著重在單一基地的改建,也就是協助某個基地的住戶群,進行硬體環境的改變,但這種更新方式對於整個城市發展、競爭力的提升,有其侷限,無法帶動更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去思考、去想像,未來要追求什麼樣的日子。


林崇傑處長。

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一個城市的機會,不會在幫忙一棟 40 戶的大樓進行改建,而是需要建構一個能聚集人才,讓各種創意能量不斷迸發的社會環境,使每個人腦袋裡的想法,成為社會轉型的動能,所有發展所需的資金、資源,才有機會在這個過程中重新進入城市中。

這種由速度帶來的變化,也反映在我們對於理想空間的看法。推動都市更新,非得要劃定區域、大興土木,建造一幢幢永久性建物?抑或可以彈性運用現有空間,機動地轉換使用方式,在特定的時間、關鍵的時刻內,讓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

隨著這種空間新思維而生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 (Urban Regeneration Sta- tion,簡稱 URS)」,選擇在大家所熟悉的老台北展開行動,針對各個老舊街區的特性,規畫出文學、歷史、表演、飲食等不同面向的發展主軸,並利用現有的閒置住宅、空地,打造出創意基地,希望從點開始,衍生出線和面的改變,以活絡當地的生活氛圍。其中位於迪化街的 URS 基地,進駐不到一年,就帶動週邊新開了好幾家咖啡店、小藝埕、大藝埕、蘑菇等文創商店,農學市集都陸續進入,日前連國際公司Evernote,也選擇在迪化街設立辦公室。

URS也嘗試和建商合作,將建案動工前的土地空置期,變身成文創發展基地,也曾讓樣品屋變成移動的美術館。在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中,開發者因為角色易位,成為創意城市的推動者,許多需要展演空間的創作者,也可進行動態利用,本來沒有互動的兩者,因此產生了新的夥伴關係,而城市中突如其來的景觀變化,也吸引了更多人來關心每個空間的故事。

除了梳理城市紋理,找出每個地方的特色加以發展,URS 對於不同社群的人們,也規劃了不同活動,強化轉變的力量。專業劇團—曉劇場在 URS 計畫的補助下,於萬華地區進行「擺渡艋舺戲劇課」,與當地居民一同探索萬華的歷史與現況,從中發掘亟待解決的問題,並帶領社區居民學習用聲音、肢體還有說故事的方式,在眾人面前,描述他們記憶中的萬華經驗,讓藝術文化與生活有更緊密的結合。

因應年輕世代慣用網際網路獲取資訊的趨勢,URS積極經營網路平台—台北村落之聲,分享各種大大小小的城市議題,民眾可從中了解URS行動方案、查詢正在發生的城市活動、瀏覽國外城市發展經驗等等。該平台也發起「台北城市散步路」、「發現老台北,懶人包導覽路線」等活動,廣邀大眾分享台北的私房景點,讓長居台北或前往旅行的人們,有更多認識台北的路徑。URS推動至今已有五年的時間,對林處長來說,「URS是開放性的論述平台、實驗性的行動,也是建構中的城市網絡。」這種都市更新雖然需要

長時間的溝通和培力,亦無法在短時間內展示新穎亮麗的都市門面,卻是一種更全面強健城市體質的方式,就像中醫針灸術,只要打通頹敗角落的氣血脈絡,就能牽動其他區域的發展。

一個城市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得先凝聚不斷往前走的整體氛圍,透過跨領域的共同治理、關係網絡的建立,讓生活其中、尋找機會的人們獲得充分的支持,各種的創意和想像就會油然而生,城市才能擁有源源不絕的新生力量,人們更能享受處處有驚喜的生活空間。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44「為公論壇」專欄:城市針灸術: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