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社會創新
用自信的姿態,將地方帶向國際

高雄世界運動會、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宜蘭綠色博覽會、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台東熱氣球嘉年華、雲林農業博覽會⋯,近來全台瘋活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究竟大家競相爭取活動主辦權所為何來?一般大眾除了一窩蜂地湊熱鬧,又能從中體驗到什麼?

為公智庫為此規畫了「全球城市新魅力行銷」講座,邀請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的張馨文系主任,以及集思會展事業群的葉泰民執行長,帶大家透視各類型活動背後的思維,瞭解如何成功打造活動。

以特色活動,形塑城市意象

在台灣,城市大型活動多是由政府出資主辦。葉執行長發現,公部門常侷限在解決產業面的問題,例如每人的消費金額是多少?能提升多少就業率?增加多少產值?但在國外,他們更在意如何透過會展與活動,加速基礎建設、促進產業轉型、活化地方藝文等等,以提昇城市的全球競爭力。當一個城市有能力舉辦各類型的國際活動,表示城市的基礎建設、資訊系統、衛生安全、文化條件等等,皆具備國際水準。

由公部門主辦的活動,常以標案的方式委外辦理,各種行政規定和作業程序,沒有辦法讓民間發揮更大的創意。其實國外許多夙負盛名的活動,都由民間主導,政府只扮演協助的角色。不論是經貿園區、購物中心、體育賽會、地方民俗、藝文節慶等,都可以成為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的觸媒,端看各個城市鄉鎮如何去彰顯自己的特色,以及結合各種資源。

例如,有60幾年歷史的愛丁堡藝術節,每年8月舉行,為期三周,總能匯聚來自各地的藝術家,並吸引大量遊客前往,為當地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也讓愛丁堡藝術之都的形象深植人心。


集思會展事業群的葉泰民執行長。

葉執行長在屢次爭取國際會議的過程中,發現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夠、信心不足。就首都而言,若能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台北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城市。我們不似歐美有規劃整齊區廓,但隨著在地人的生活發展,有機地形構出來的彎曲街道,卻訴說了更多故事。

台灣四處可見的鐵窗畫面,甚少成為官方介紹城市的元素,民間的藝術設計工作室「印花樂」,卻從老窗花汲取靈感,發展出一系列的文創商品,為我們熟悉的城市畫面,創造出新價值,分享不一樣的美感經驗。

台灣飛出去、世界騎進來


張馨文主任長期致力於規畫自行車友善環境。

張馨文主任長期致力於規畫自行車友善環境,日前協助台北市爭取到2016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Velo-city Global) 的主辦權。她表示:「台灣製造自行車的能力享譽國際,但甚少人知道台灣也有很好的自行車騎乘環境。」

每逢周末,觀光休閒用的自行車專用道總有絡繹不絕的騎士,越來越多人體驗過單車旅行;台北的公共自行車系統Ubike在台灣拍攝,九份老街、龍騰斷橋、淡水、日月潭等地的特色景觀與在地民情,都成為自行車旅行的重要過程。
張主任期待,透過電影的拍攝、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的舉辦,能夠鏈結國際,將台灣行銷出去,讓大家知道,除了生產自行車,台灣也是一個可以騎自行車,可以體驗、可以享受的地方。

文化創意和城市行銷的結合,可以透過很多不同角度來努力。綜觀國內外經驗,成功的活動不僅能活絡地方經濟、促進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打造出城市品牌,強化我們對自身環境的認同感,以更有自信的姿態,將地方帶向國際。

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Velo-City Global)
1980年,歐盟下的非政府組織—歐洲自行車聯盟(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首度在德國舉行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哥本哈根、溫哥華、維也納等歐美城市都曾任主辦城市。2016 年活動移師台北,是首次在踏入亞洲,屆時來自各國家的自行車愛好者,將會齊聚台北,體驗台北的自行車騎乘文化。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43「為公論壇」專欄:用自信的姿態,將地方帶向國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