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在去年末公佈了2021年的年度搜尋盤點。其中,「如何治癒」(how to heal)這個詞條在過去一年裡,搜尋量高出過往三倍,成為全球熱門搜尋關鍵字。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不同國家,用不同語言,在鍵盤上敲出同樣的困惑,期盼得到解答。
波蘭詩人辛波絲卡的〈迷宮〉說,命運經常是「路接著路不能退卻,能選擇的只有走進眼前的那些路」。COVID-19進入人類社會轉眼兩年有餘,七百多個被掩在口罩裡的時光,選擇大幅限縮的生活,多多少少也呼應此詩光景。
統計結果看似失意,Google卻也給了這麼一段註解:「即使心中悲痛,我們也學會了成長;即使傷痕累累,我們也滿懷著希望;即使疲憊不堪,我們也要全力以赴。齊心協力,勇往直前。致每一位愈戰愈勇的人。」雖然未來無法估測,過去不能返還,但每一個當下的幸福依然值得把握,人們也依然希望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好。
2022年「俯仰天河」開篇專欄,照慣例邀請天河基金會陳柏廷董事長與讀者分享新年祝福。感謝大家過去365個日子的陪伴,也衷心期盼在新的一年,我們都能從大疫之中重拾安頓身心的力量,找回屬於自己的平靜與治癒。
過去兩年面對疫情起伏,全球人心惴惴不安。科學家們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出疫苗,試圖打造終結疫情的鑰匙,但病毒同時也在快速變異。去年7月Delta竄起,各國疫情復燃,年底橫空出世的Omicron更是來勢洶洶,引來世界高度重視。
面對不斷更新的新變異株,多數人繃緊神經,如臨大敵;但我更傾向認為,變種病毒的出現將是終結這場「人毒大戰」的契機,只要人類扭轉思維,敞開心胸,將能和病毒一起在這波變動中找到共同的新出路。
病毒也想找生路、活下去
Delta病毒半年前正值傳染高峰,當時社會風聲鶴唳,皆以大魔王稱呼此毒,認定再成重大威脅。但仔細觀察此變異株狀態,卻發現它的傳染力雖強,症狀反多偏咳嗽、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較之原株病毒,重症及死亡人數都低上許多。因此當時我便與醫生友人討論,此病毒或不盡然是帶著惡意前來,值得持續觀察。
而上個月崛起的Omicron,讓我對先前的推測更加肯定。Omicron一出現即以奇高的傳播速率在全球擴散,醫界說法是比Delta和最早的新冠病毒傳染率高數倍至數十倍,美國甚至創下了單日確診破百萬的紀錄。細究龐大數字背後,卻是不成比例的低重症與致死率。不僅首例確診者僅有輕微的感冒症狀,其中更有大量病例為無症狀確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本月所發布的「2021新冠肺炎年度報告」中便指出,儘管與2020年底相較,2021年12月全球每週確診人數增加31%;然而同期致死率卻下降了38%。
當然,外在因素包含疫苗的介入等客觀條件不盡相同,不能草率推論。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學界最具權威性的期刊之一Nature,也在近日發表一份研究新聞。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病毒學家Michael Diamond 使用 Omicron 和其他變異株病毒進行一系列實驗室研究後發現,在病毒進入動物支氣管後,複製速度較之Delta要快十倍,然而當進入肺部,Omicron病毒濃度卻大幅降低,感染能力與其他變異株相較要差上許多。
面對這些變種病毒,變得越來越「不毒」的情況,我告訴友人,可能病毒不斷傳播、突變並非意圖與世界為敵。而是和人類一樣,希望實踐身為生命體的本能欲望──它們只是想要活下去。
這也便能解釋,為什麼病毒會透過不斷地變異來降低致命性,提升傳播力,以謀求在不快速摧毀宿主(否則便是傷害自身)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找到永續生存的方式。無怪乎有些專家樂觀地說,Omicron是老天爺送的「耶誕禮物」,表示新冠病毒發展進入「流感化」尾聲,傳染性強但症狀不嚴重,年年像流感一樣有人死亡,卻和人類共存。
請練習「慈悲沒有敵人」
自新冠肺炎出現以來,世界始終將其安上「人類共同敵人」之名,傾全球之力對抗、務求澈底消滅。若真是抗疫如作戰,那麼當如今病毒已不斷透過變異以「自我降毒」,相當於某種程度的繳械退讓,我們是否還有必要依舊將病毒視為頭號大敵,持續趕盡殺絕呢?
另一個角度來說,或許病毒自始至終想做的都不是要與人類互決苗頭,而僅是希望「替自己的生命尋找出路」,那麼它是否就只是人類在二元思維的框架下所產生的,「想像中的敵人」?又或者是,外面其實從來沒有別人,只是人類在面臨威脅與恐懼時習慣築起心牆,對異者揮舞戰役的大旗──真正的敵人其實是我們自己?
這兩年在疫情之下,我們失去了許多無可取代的生命、不可逆的機會與寶貴的人事物,無可避免地經歷了許多失落與傷心。但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每件壞事的背後,一定也同時依存著善意的祝福,只要我們願意用智慧去看見,去發現。
以疫情警戒期的居家辦公為例,許多家長在當時需要兼顧育兒與工作,視訊開會的同時又要監督小孩寫作業,蠟燭多頭燒,要處理好多麻煩事情。但也是因為這些麻煩,讓許多平日各自奔忙的家庭有機會重聚一室,一起發現、解決問題,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也有不少人在家辦公後,免去通勤的奔波,多出許多和自己相處的機會,得以慢下來靜觀自我,審視生活,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從而因此釐清出自己人生真正想望的樣貌與狀態。
上述這些景況,都無法在過往我們高速運轉的生活節奏中看見。反而是在這個因為疫情慢下來,微真空、微停擺的特殊時空裡才能獲得的珍貴體驗。在物理距離的限制下,我們與家人、自己的心反而因此獲得更加靠近的機會。這何嘗不是疫情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呢?
從1到2 讓好事成雙
再比如2020年在新加坡爆發的外籍移工群聚事件。作為信奉「菁英主義」的新加坡,對於前來協助營建業發展、從事最髒、最累、最危險工作的外籍移工,卻僅願意提供宛如第三世界般狹小擁擠的宿舍居住,甚至20人擠一房的情況也有所耳聞。在如此惡劣的居住環境之下,原為防疫優等生的新加坡,在一棟又一棟的移工宿舍陸續爆發群聚感染下,最後全面失控,終究為整體國家長期「他們、我們」人我對立的分別心態,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當然也是病毒帶給我們的啟示。依據鐘擺平衡原理,當我們對他人的分別心、敵意、攻擊心越重,反彈力道就越強,這些作用力終有一天必定擺盪回到自己身上。
格局再拉遠觀之,其實無論是病毒、移工或是我們自己,回到生命的源頭都是一樣的,所有的作為,無非都是一個生命努力想方設法要讓自己延續得更久、過得更好而已。這樣說來,你、我、他之間,彼此又有什麼差別呢?不如就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吧!任何將自我與他人區隔開的分別心、佔有欲與我執之念,又豈不是擾亂初心、徒增煩憂而已呢?
因此,在維持所有應做的防疫措施之下,不妨將這個從1跨度到2的新年伊始,視為人類擺脫過去唯我尊、非我不可心態的新起點。走過如此辛苦、與世界單打獨鬥的2021年,2022年的我們可以嘗試放開對自我的執著,以輕鬆、不分別的心境與宇宙萬物相互結伴,彼此共好。相信從「我」變成「我們」的這一年,人類將能以更自在優雅的姿態,成就出更多燦爛圓滿的成雙好事。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118「俯仰天河」專欄:那一年,病毒教會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