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社會創新
做彼此最堅實的後盾 壯闊台灣強化社會韌性
文 / 曾毓翎 圖 / 天河基金會

14年前的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其中災情嚴重的高雄那瑪夏區,美麗原鄉一夜之間變得滿目瘡痍,此般景象讓當地居民餘悸猶存。壯闊台灣聯盟(以下簡稱「壯闊台灣」)有感於風災影響至深,攜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團隊、消防救護人員和天河基金會深入那瑪夏區,提升當地災難因應技能和硬體設施。


吳怡農曾因後盾計畫入選《時代雜誌》次世代百大人物中的領導者之一,他表示此份榮譽屬於壯闊台灣每一人。

 

民眾也能扮演救災重要角色

此外,台灣救護車平均抵達時間為六分鐘;若發生嚴重失血,兩分鐘內未處理恐危及性命。因此,能否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判斷和有效行動是救命關鍵。當天災人禍發生時,壯闊台灣理事長吳怡農說:「全國消防員1,6400人,是全國人口的千分之一。我們不能把一千人的工作丟給那一個人去做。理由如下:第一、這不是公民社會該有的態度;第二、一個人沒辦法幫1400個人。」他認為讓尚有餘力的人互助,才能把千分之一的寶貴資源用在最危急的事件。

然在助人之前,缺乏專業訓練易釀成悲劇。吳怡農提起1985年的墨西哥城地震,當時未受訓的志工成功救出七百人,但其中百名志工卻在救人途中喪命。為鼓勵民眾防範未然、強化災難因應能力,壯闊台灣聯合國內外非營利組織展開「後盾計畫」,借鏡美國社區緊急應變小組計畫(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CERT)並結合各方專業,開辦緊急應變課程,包括:創傷急救、止血技巧、安全觀念等項目,定期舉辦複訓和常訓,盼人們在有限的時間護己,在安全的狀態助人。

 

一人力薄,眾人成盾

談到社區,吳怡農舉2014年南納帕地震為例,該地的社區緊急應變小組在震後立刻啟動,援助千名受難者,讓消防局少接千通電話。可見培養社區量能不僅增強防禦,亦可以利不時之需。有鑑於此,壯闊台灣將後盾計畫延伸至社區,讓社區成為守護家園第一線,而此對醫療資源匱乏的高雄那瑪夏區更具意義。

醫療資源不均已是老問題,時至今日城鄉差距仍待改善,「這是很弔詭的,資源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可我們看到的是雙北醫院資源最多,不管是最高級的救護技術員、硬體設施或救護車數量。」吳怡農感慨道:「應該是倒過來,最偏遠的地方有這些資源。」以那瑪夏區為例,最近的衛生所、消防局到該區就需15分鐘,若強颱再次襲擊,對醫療基礎不完善的鄉村更是雪上加霜。由此,壯闊台灣著手偏鄉培力,以那瑪夏區為首,前進全台各處角落。


止血箱內含止血帶、創傷繃帶、凝血紗布等醫療器具,供民眾危難時使用。

去年11月底,壯闊台灣於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大光教會、那瑪夏國中二地開設專班。由吳怡農與唐貞綾醫師共同授課,集結外傷專業醫生與救護員擔任教官,帶領學員操作止血帶、加壓止血等技巧。天河基金會基於支持促進醫療平等、茁壯社區之理念,偕同壯闊台灣裝設計畫執行以來全台第一、第二個止血箱,替居民在危急之時爭取更多救援時間。兩場課程吸引逾百名在地居民及師生熱情參與,展現對災難因應學習的積極,「不管是校長、長老或講課時較活潑的居民,他們都是社區裡活躍的人,需要他們帶大家一起做,能量才建立得起來。」吳怡農說。

地理位置的特殊,讓我們難以避免災害的風險,平時做好準備才能臨危不亂。「不管是台北中山區或那瑪夏區,我們需要每一個社區有這樣的能力。」吳怡農期盼喚起各界對災難因應的重視,集萬眾力,團結成彼此的後盾。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130「俯仰天河」專欄:做彼此最堅實的後盾  壯闊台灣強化社會韌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