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社會創新
藝遊城市.文創領航

近年來,文化藝術成為產業升級與城市轉型的關鍵,各種文創空間也隨之產生,不論是作為藝術家的展演場所、朋友聚會的特色店家、觀光客體驗風俗民情的旅遊景點,還是創業者嶄露頭角的舞台⋯⋯,都呈現了文化藝術的多元面貌, 也帶給大家嶄新的空間體驗。

文建會選定台北、台中、嘉義、台南和花蓮,五處公賣局的閒置酒廠或倉庫,成立「創意文化園區」,希望藉此扶植文化創意產業,首先啟用的即是台北的華山文創園區。由於文創產業的指涉範疇十分廣泛,政府與民間、經營者與使用者,對於文創園區更有不同的想像與期待,實踐上產生許多討論和辯證的空間。

華山文創園區的經營團隊的林羽婕副執行長,從國外經驗發現:「每個城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寫故事和說故事的方式。經營一條河,可以感動無數個人,那是韓國清溪川拆橋挖路、整治河川,為文創產業另闢大舞台。東京自由之丘、上海新天地、波士頓昆西市場⋯⋯,都是因為創造了一個氛圍獨特的文化園區,而有了說不完的故事。」

在知識創價、文化創意領銜前行的時代,他希望以華山園區為平台,將台灣文創資源與力量「動」起來,讓原本是酒廠的園區,再度延續出一段更為甘醇的故事,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IMA文創辦公室的馬幼娟執行長曾參與華山文創園區、花蓮文創園區、青田七六等老建築再利用計畫。他認為:「如何活化老房子,使其成為民眾樂於重新進入並持續參與的新空間,是接手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營運團隊於規劃初期必須審慎思考的核心問題;經營者應從『人』,考量其空間特色、資源條件、民眾需求、任務使命等面向,繼而在老房子既有的歷史脈絡基礎之上,發展出動人的故事內容,才能將老東西轉化為新生命。」

文創產業是一門結合了藝術、文化、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學問,需要跨界與整合的能力。在硬體空間建設之外,紮根的人才培育更是一切的基礎。越來越多大專院校增設文化創意產業的課程、科系,或成立創意創新育成中心,健全產學合作的管道。坊間也出現各種培力機構,積極籌辦主題式的輔導計劃、教育講座、交流活動等,以滿足大眾對文創的好奇心。

台北科技大學的邱于芸助理教授,除了任教於文化事業發展系,也是創業平台「卡士達創業加油站」的創辦人。他以「出租一張桌子」的方式,打造共同工作空間,讓不同領域的創業者,齊聚一室。在大家共用辦公室設備、參與創業講座的過程中,不僅降低了創業成本,也增加互相激盪、厚植實力的機會。這個開放的環境,吸引了許多正在創業路上的年輕人、獨立工作者,一些企業主也會前往尋找創新的方向。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執行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計畫」,以「再生」為主軸,依據街區特性,規畫不同的文創聚落,在都市發展過程中,為舊建築與廢棄空間,注入新元素、新機能,使之成為凝聚市民創意和地方活力的地方,讓人才留下來。

林崇傑處長提醒大家:「這個世界正在改變,全球城市都已經真切體會這個世紀的轉變力量,並且積極的建構一個全新的城市發展範型。處身這樣的境遇之中,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體認並作出正確的回應?創造一個繼續向前挺進的能動力量, 還是在混沌複雜的局勢之中繼續膠著停滯。」

穿梭巷弄,我們納悶頹敗房舍為何無人處理,擔心它們影響城市風貌、造成環境問題;我們也著迷於那些被悉心照料的古厝,為世代傳承的魅力深深吸引。文創最深的價值,就是讓我們熟悉的人事景物, 不再消逝於時間的長河中,反而成為獨一無二的創新能量。

台灣的多元文化環境,正是文創發展的珍貴資產。如果我們能以更多靈活的思維、建全的制度、彈性的作法,持續營造出文創發展的友善環境,場域的改造和經營、人才的培力和聚集,便能發揮加乘效果,協助各種創意活動找到機會,讓城市成為未來產業的發展平台,展開生氣蓬勃的生活樣貌。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41「為公論壇」專欄:藝遊城市.文創領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