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社會創新
城市發展的翹翹板 國有土地的活化與再生

近年來,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以下簡稱國產署)積極清查收回,閒置與被佔用的國有土地,藉由標租、設定地上權、委託經營等活化方式,提高土地利用價值,指標性案件包括空軍總部現址、華光社區、台北學苑等。在國家財政困窘的情形下,國產署對於國有土地的處理,側重於創造財源,希望藉由民間投資,增加國家收益,因而引發圖利財團、缺乏整體規劃、忽略弱勢照顧等疑慮。

為了讓國有土地有更多元的活化方式, 為公智庫舉辦了「都市大面積國有土地活化與再生」座談會,邀請地政、建築、都市規劃、產業經濟等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意見交流,期待能突破以開發商辦、旅館、購物中心為主,缺乏差異化的發展現況。

以國有土地 帶動經濟成長

德霖技術學院教授楊松霖指出,雖然私有財產制在台灣是普遍現象,但國有土地和公有土地,合計仍佔全台50%以上,很多重大建設,都和大面積國有土地脫離不了關係。例如,佔地153公頃的信義計劃區,早期是聯勤44兵工廠,皆為國防部所有,透過市地重劃與大規模開發,才成為商業金融的聚集地。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認為,若要以國有土地,帶動經濟成長,必須跳脫個別區位的討論,進行整體思考,從國際城市的經驗,探究大都市對國家的貢獻,找出我們的城市願景和定位,設法提升國際競爭力。就台北都會區來說,目前爭議的個案少有超過100公頃,若能擴大思考,將台北設定為整個亞太地區的商業中心,城市空間的發展規劃就會有所不同,也才能彰顯公共利益。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陳明燦說明,國產署是國有非公用土地的直接管理機關,但依據土地特性,研擬相應的使用政策,則是內政部地政司的專業, 都市發展之規畫,也涉及到地方政府的主張。如何在創造國家財源外,有更多面向的關照,健全配套措施,需要跨部會的整合,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連結。

陳教授也提到,隨著92年「不動產證券化條例」的公佈實施,國有財產法對國有土地的處理方式,不應只有出租或地上權設立,不動產的資產信託與證券化應可充分利用在國有土地的活化。此外,地方政府也能依法對私有空地,課徵「空地稅」,或落實「照價收買」的機制,遏止財團投機炒作。

以國有土地 建構多元包容的城市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教授曾梓峰提醒大家,國有土地的活化,可以調整都市發展結構,但短視近利的財政政策,只會帶來土地利益的競逐。台灣房地產兩次狂飆,都是因為精華地段國有土地的釋放和拍賣。土地資產化的結果,更會抑制多元投資,造成社會產業發展的傷害。

借鏡德國經驗,弗萊堡以38公頃的軍事基地,創造出生態社區;漢堡以150公頃的港埠用地,揭示都市再生的新觀念,讓全球企業總部、郵輪航點、大學、豪宅、公共住宅、歷史建物等並存於城市之中。曾教授強調,這些案例的成功祕訣在於,政府不靠國有土地賺錢,也就是政府開發國有土地的財務規劃,只要求攤平公共建設的費用,二、三十年的建設期過後,財務就隨之歸零,因而能以固定成本,來與投資單位協商,並採用差異地價的方式,建構多元包容的城市樣貌,讓年輕人、老人、單身者也能混居其中,展開新的經濟活動,達成真正的都市再生,而非房地產再生。
 
面對許多人希望能以國有土地興建社會住宅或合宜住宅,舒緩中低所得者的購屋、租屋壓力。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莊孟翰認為,除了有計劃地興建住宅、推動都市更新,要解決高房價問題,不可忽略稅制的改革和建構,政府應參照先進國家稅制,朝持有成本、交易成本與資本利得稅的方向規劃,以因應台灣人口老化、出生率降低、離婚率創新高、M型社會加劇等社會變化,並在陸資或海外資金進入時,遏抑投機炒作,順利與國際接軌。

國有土地在國家發展中是一個翹翹板, 讓政府有充分資源進行地域治理,在需求與衝突中取得平衡。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正面臨產業轉型關頭,健全的城市機能,更是吸引人才和活絡各種經濟活動的基礎。國有土地若能在靈活、永續的機制下,發揮整合力量,將可作為都市創新的觸媒,帶動社會發展,創造繁榮多元的未來生活。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40「為公論壇」專欄:城市發展的翹翹板 國有土地的活化與再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