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生命關懷
即使無家 人生依然值得「重修舊好」
文 / 黃泳晞 圖 / 人生百味、天河基金會

位於萬華的無家者倡議組織「人生百味」,為了更直接幫助街友,與台北市社會局在台北車站附近合作成立「重修舊好」日間休息據點。透過提供休息、用餐、洗澡的生活空間,讓無家者有機會休息與安頓身心,重拾生命餘裕,修復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和社會重新建立連結。


重修舊好位於台北車站南陽街附近,鼓勵無家者入內休息、修復身心。

關注無家者身心狀態

根據統計,台北市有超過七成以上的無家者集中在萬華與中正區域。隨著街友議題逐漸受到社會關注,除了台北市社會局「遊民專責小組」既有的物資協助及社工關懷外,亦有不少關注街頭弱勢的在地公民團體如芒草心、人生百味、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等出現,從不同面向深耕貧窮議題,向無家者提供各種形式的協助。

不過與多數組織積極協助無家者「脫遊」、「脫貧」的服務取向不同,重修舊好並不以立即「解決」無家者處境為目標,而是將更多精力投入於關注他們的身心狀態,放緩服務步調,透過提供空間和陪伴,讓無家者在安心場域中充分休息,從中獲得繼續前進的力氣。

「重修舊好走的路線是相信他們有慢慢修復的可能,即使這需要花一些時間等待才能看見。」重修舊好的店長兼社工詹雨軒說。她舉例,空間不時會舉辦繪畫課程,有位大姐起初一直很抗拒不願作畫,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有天她突然和工作人員要紙筆,自己坐在一旁提筆畫了起來,而且畫得很好。大家才發現,原來她之前不是不會畫,只是還需要時間建立安全感。「這個空間所希望給予的,就是類似這樣,等待某個時間點發生的機會。」詹雨軒說,重修舊好希望讓無家者在盡可能地在空間中感受到安心與放鬆,「若一個人能有餘裕和信任,願意在這裡坐下來畫畫,即使這不是件有生產力的事,但對他個人來說,就已經是一種修復和休息。」


寫寫字工作坊上,無家者共同繪製對家的想像。

開辦課程助其修復創傷

除了提供休息空間與社工諮詢,重修舊好也舉辦許多團體活動,如:心輔犬團體、重修班會、寫寫字工作坊等,鼓勵無家者們練習自我覺察與自我訴說,從中達到療癒和修復。詹雨軒印象深刻,在某次主題為「家」的寫寫字工作坊中,工作人員帶領無家者們回顧自身生命經驗,用書寫或繪畫的方式,彼此分享對家的定義及想像,再一起完成一張家的圖畫。其中有位大哥在海報上畫了一台稻穀機,他分享自己從小在傳統的三合院長大,這是他對於家最鮮明的印象。「我已經離開有屋簷的地方太久了,但當講到家,第一個進到腦海裡的,還是小時候大家庭的模樣。」

在成為重修舊好的社工以前,詹雨軒便已持續關注無家者議題,但直到進入第一線工作,親自與街頭哥姐們接觸後,無家者形象才在她心中真正變得立體、多元。「工作前我走在路上看到無家者,還是不免會有些恐懼,同時我又會拒絕看見並且批判自己產生這份恐懼;但現在的我已經可以正視這股情緒,了解我的害怕並不來自於他們的無家狀態,只是我自己生命中缺少這份經驗,所以感到不安。」

詹雨軒反思,恐懼多數來自對於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感,無家者往往須背負、面對許多他人的歧視與誤解,但他們其實也與一般人一樣,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和創傷,因此理解成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世界不是理解就可以了,但還是要努力去理解。」


店長詹雨軒認為,對無家者多些理解就能少些恐懼。

是一場「家的實驗」

去年中疫情爆發,萬華地區一度被視為防疫破口,成為眾矢之的。在社會疾聲呼籲居家防疫的同時,以街頭為家的無家者只能一面暴露在染疫風險中,一面在生活資源更限縮的情況下,承受來自外界的側目與排除。「他們是染疫的高危險群,可是並沒有被優先照顧到。」詹雨軒說,疫情一升溫,為了降低群聚風險、斷絕社區傳播鏈,無家者原本可以休息的地方,超商、速食店的內用區、圖書館、網咖都暫停開放,車站捷運站裡的飲水機、充電站也都關閉。許多無家者平時會在網咖過夜,因為無處可躲,只好一整天曝露在公共場所裡承受風險。

經濟上的打擊與變化,也同樣猝不及防。舉牌工作暫停、餐廳內用關閉,這些平常無家者賴以維生的零工機會幾乎一夕消失,而隨著經濟狀況震盪造成的心理狀態不安穩,更是讓人焦慮的事。

因此從三級警戒一公布,重修舊好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取消所有對外訂位及課程活動,但依舊開放讓無家者分流入店安頓日常;同時與其他在地無家者組織聯合啟動「街頭聯合防疫物資中心」計畫,將重修舊好設為物資統合基地之一,向社會大眾募集乾糧、飲用水、口罩、防疫用品等緊急物資,以平均一週三次的頻率上街頭發送物資包給無家者。

詹雨軒表示,疫情來得又急又快,固然是場危機,不過如今回過頭去看,也是個讓大眾注意到無家者議題的轉機。「當時台灣社會對無家者關注程度提升很多,從物資捐贈的踴躍程度就可以感受到,整個群體動能是有起來的。」即使後續防疫降級、物資中心計畫落幕,詹雨軒觀察,社會的愛心並沒有因此消失,反而持續熱絡。就像天河基金會於今年初捐助一批洗衣粉、沐浴乳、酒精等備品供空間使用,如今重修舊好的倉庫依舊持續有物資挹注,讓重修舊好的大家充分感受到關懷與溫暖。


緊急物資包中有乾糧、口罩、酒精及防疫宣導單。

即使無家

人生依然值得「重修舊好」

April 2022 121期
文 / 黃泳晞 圖 / 人生百味、天河基金會

位於萬華的無家者倡議組織「人生百味」,為了更直接幫助街友,與台北市社會局在台北車站附近合作成立「重修舊好」日間休息據點。透過提供休息、用餐、洗澡的生活空間,讓無家者有機會休息與安頓身心,重拾生命餘裕,修復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和社會重新建立連結。

 

 

重修舊好位於台北車站南陽街附近,鼓勵無家者入內休息、修復身心。

 

關注無家者身心狀態

根據統計,台北市有超過七成以上的無家者集中在萬華與中正區域。隨著街友議題逐漸受到社會關注,除了台北市社會局「遊民專責小組」既有的物資協助及社工關懷外,亦有不少關注街頭弱勢的在地公民團體如芒草心、人生百味、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等出現,從不同面向深耕貧窮議題,向無家者提供各種形式的協助。

不過與多數組織積極協助無家者「脫遊」、「脫貧」的服務取向不同,重修舊好並不以立即「解決」無家者處境為目標,而是將更多精力投入於關注他們的身心狀態,放緩服務步調,透過提供空間和陪伴,讓無家者在安心場域中充分休息,從中獲得繼續前進的力氣。

「重修舊好走的路線是相信他們有慢慢修復的可能,即使這需要花一些時間等待才能看見。」重修舊好的店長兼社工詹雨軒說。她舉例,空間不時會舉辦繪畫課程,有位大姐起初一直很抗拒不願作畫,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有天她突然和工作人員要紙筆,自己坐在一旁提筆畫了起來,而且畫得很好。大家才發現,原來她之前不是不會畫,只是還需要時間建立安全感。「這個空間所希望給予的,就是類似這樣,等待某個時間點發生的機會。」詹雨軒說,重修舊好希望讓無家者在盡可能地在空間中感受到安心與放鬆,「若一個人能有餘裕和信任,願意在這裡坐下來畫畫,即使這不是件有生產力的事,但對他個人來說,就已經是一種修復和休息。」

 

寫寫字工作坊上,無家者共同繪製對家的想像。

 

開辦課程助其修復創傷

除了提供休息空間與社工諮詢,重修舊好也舉辦許多團體活動,如:心輔犬團體、重修班會、寫寫字工作坊等,鼓勵無家者們練習自我覺察與自我訴說,從中達到療癒和修復。詹雨軒印象深刻,在某次主題為「家」的寫寫字工作坊中,工作人員帶領無家者們回顧自身生命經驗,用書寫或繪畫的方式,彼此分享對家的定義及想像,再一起完成一張家的圖畫。其中有位大哥在海報上畫了一台稻穀機,他分享自己從小在傳統的三合院長大,這是他對於家最鮮明的印象。「我已經離開有屋簷的地方太久了,但當講到家,第一個進到腦海裡的,還是小時候大家庭的模樣。」

在成為重修舊好的社工以前,詹雨軒便已持續關注無家者議題,但直到進入第一線工作,親自與街頭哥姐們接觸後,無家者形象才在她心中真正變得立體、多元。「工作前我走在路上看到無家者,還是不免會有些恐懼,同時我又會拒絕看見並且批判自己產生這份恐懼;但現在的我已經可以正視這股情緒,了解我的害怕並不來自於他們的無家狀態,只是我自己生命中缺少這份經驗,所以感到不安。」

詹雨軒反思,恐懼多數來自對於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感,無家者往往須背負、面對許多他人的歧視與誤解,但他們其實也與一般人一樣,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和創傷,因此理解成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世界不是理解就可以了,但還是要努力去理解。」

 

 

店長詹雨軒認為,對無家者多些理解就能少些恐懼。

 

是一場「家的實驗」

去年中疫情爆發,萬華地區一度被視為防疫破口,成為眾矢之的。在社會疾聲呼籲居家防疫的同時,以街頭為家的無家者只能一面暴露在染疫風險中,一面在生活資源更限縮的情況下,承受來自外界的側目與排除。「他們是染疫的高危險群,可是並沒有被優先照顧到。」詹雨軒說,疫情一升溫,為了降低群聚風險、斷絕社區傳播鏈,無家者原本可以休息的地方,超商、速食店的內用區、圖書館、網咖都暫停開放,車站捷運站裡的飲水機、充電站也都關閉。許多無家者平時會在網咖過夜,因為無處可躲,只好一整天曝露在公共場所裡承受風險。

經濟上的打擊與變化,也同樣猝不及防。舉牌工作暫停、餐廳內用關閉,這些平常無家者賴以維生的零工機會幾乎一夕消失,而隨著經濟狀況震盪造成的心理狀態不安穩,更是讓人焦慮的事。

 

因此從三級警戒一公布,重修舊好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取消所有對外訂位及課程活動,但依舊開放讓無家者分流入店安頓日常;同時與其他在地無家者組織聯合啟動「街頭聯合防疫物資中心」計畫,將重修舊好設為物資統合基地之一,向社會大眾募集乾糧、飲用水、口罩、防疫用品等緊急物資,以平均一週三次的頻率上街頭發送物資包給無家者。

詹雨軒表示,疫情來得又急又快,固然是場危機,不過如今回過頭去看,也是個讓大眾注意到無家者議題的轉機。「當時台灣社會對無家者關注程度提升很多,從物資捐贈的踴躍程度就可以感受到,整個群體動能是有起來的。」即使後續防疫降級、物資中心計畫落幕,詹雨軒觀察,社會的愛心並沒有因此消失,反而持續熱絡。就像天河基金會於今年初捐助一批洗衣粉、沐浴乳、酒精等備品供空間使用,如今重修舊好的倉庫依舊持續有物資挹注,讓重修舊好的大家充分感受到關懷與溫暖。

緊急物資包中有乾糧、口罩、酒精及防疫宣導單。

 

「人生不能重來,但可以維修。」作為人生百味的核心宗旨,如果說重修舊好的設立,是為了提供無家者一個自我修復喘息的空間,從此處延伸出的「人生萬事屋」及「百味家屋」計畫,則是在陪伴的基礎上,透過人際支持,讓無家者們長出力量與希望,有勇氣朝自己更喜歡的生活樣態靠近。

「人生萬事屋」由無家者組成工作隊,藉由接下城市中各種零工委託,在工作中展開與社會重新對話的練習。去年團隊進一步推出短期住宿據點「百味家屋」,透過提供無家者一個具備生活感的暫時住宿,試著陪伴他們從街頭重返社會,與世界建立起新的關係。

目前百味家屋共計設有六個床位,對象主要為從重修舊好轉介的無家者,不僅要定期開家屋會議,還要彼此協調生活習慣,互相連結幫助,替重新回歸團體生活做準備。「我們把它稱為一場名為家的實驗」,詹雨軒笑著說。

在街頭流浪的人們,也許跌跌撞撞受了許多傷。但在工作者的陪伴與自己的努力下,對於家的想像,或許能再相信一次,相信這一次終於有機會將它從寫寫字工作坊中那張海報取出,打造成真實的模樣。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121「俯仰天河」專欄:即使無家  人生依然值得「重修舊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