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環保永續
漁你一起做環保 北海岸健康送暖
文 / 黃泳晞 圖 / 萬海慈善

長期關心移工權益的「新事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新事」),為照顧港口弱勢外籍漁工需求,於每年發起愛心募集活動,連結社會資源,將冬衣、棉被等物資帶到北海岸,贈送給不熟悉台灣冬天狀態的漁工們抵禦寒冬。去年底天河基金會、萬海慈善基金會及萬海航運攜手加碼捐贈環保水壺,供新事連同禦寒物資一併發放,讓外籍漁工在辛勤工作之餘,也能同時守護自己與環境的健康。

物資發放當日,天河基金會及萬海慈善志工跟隨新事的腳步,順著北海岸公路實地前往深澳、八斗子、正濱、野柳、富基等22個中小型漁港,將水壺、防疫物資及禦寒衣物一一交到外籍漁工手上,兩天共計發出1,000個水壺。即使漁工僅能在工作空檔抽身前來領取,且因語言不通無法有太多交流,但仍無損志工與漁工間的心意傳遞,現場充滿真摯地感謝與祝福。


外籍漁工在船上多從事高勞力工作,經常需要補充大量水分。

 

解決外籍漁工的「渴」望

最初由傳教士設立,新事在台扎根服務外籍移工、職災勞工及原住民等社會弱勢族群,已超過半個世紀。因在執行移工服務過程中,察覺外籍漁工在與其他移工普遍職業別如廠工或看護工等,隨著產業與工作場域不同,衍生出極大的需求殊異性,因此於2017年將外籍漁工設為獨立服務項目,以更專注的能量與資源提供服務。

「新事漁工服務組的完整名稱叫做『從0到1,外籍漁工行動服務隊』。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走動式服務來看見、傾聽漁工的問題。」新事漁工組專員李正新表示,漁工的工作性質變動性高,天氣、漁季、出港時間等都有所影響。因此新事親自走訪大小港口,機動接觸靠岸船隻上的漁工,了解勞動現場實況,透過第一線的傾聽與對話,釐清漁工真正需求,提供即時、精準的幫助。

李正新進一步解釋,漁工因為生活與工作都在船上,封閉的環境及語言隔閡使多數漁工對自身權益不甚了解,遇到困難或狀況時,通常也不曉得該如何求助。因此新事會在走動式服務過程中,用談天方式將應有的法律權益傳遞給漁工,協助漁工建立起自我的勞權意識。


北海岸有十數個大小漁港,許多外籍漁工在此為台灣漁業付出與奉獻。

除了法規知識傳遞,新事也會透過觀察現場需求,替漁工向外募集、連結相關社會資源,具體改善他們的勞動與生活情況。例如單位每年均會舉辦冬衣送暖活動,向大眾募集保暖衣物,協助外籍漁工度過台灣濕冷的冬天。而這次的環保水壺募集專案,也是李正新在走訪漁港過程時,看見港邊散落大量的罐裝水垃圾所發想出來的項目。

法規上外籍漁工的住宿和餐食均需由雇主負責,現行多數船東做法,是透過供應罐裝水來解決漁工在船上的飲水問題。然而一艘船上有眾多漁工,多人分飲一罐的結果,不僅口沫交叉傳染引發衛生疑慮,往往更會產生水源分配不均、水量攝取不足等問題。「漁工的工作勞力性質重,需要大量喝水,但如果水被其他人先喝完,漁工就只能忍受口渴等待漁船靠岸。」李正新說。

 

水壺喝水,健康又環保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一次性廢棄瓶裝水,對海洋、海岸線,乃至整體環境生態也帶來了許多負擔。「一位漁工來台工作年限是12年,如果這12年他都喝罐裝水度日,試想會產生多少垃圾?又會對環境造成多大傷害?這還只是一位漁工而已。」

因此新事決定贈送漁工們2,000c.c.的水壺,希望以此改變漁工喝水的習慣,同時落實身體健康與環境生態兩項環保。水壺上除了貼有鼓勵漁工健康飲水的提醒標語、新事漁工組專員聯絡資訊,供其隨時可以安心求助外,新事也特別放了一段感謝語,向外籍漁工們為台灣漁業的付出與奉獻致謝。


船上漁工獲贈水壺與物資,綻放開心笑容。

由於不清楚社會反應,新事一開始僅設立300個水壺作為募資目標,李正新特別感謝萬海和天河基金會慷慨捐贈1,000個水壺,並到現場擔任志工親自發放,讓這群來自異鄉的海上兄弟充分感受到台灣的友善與溫暖。他也邀請社會大眾多到第一線親自與外籍漁工相處,了解他們的樣貌,「理解是消除距離的開始,也是建立平等的第一步。」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119「俯仰天河」專欄:漁你一起做環保  北海岸健康送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