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友善好食
在塵囂中創造一片新綠地 都市農夫熱,再現桃花源

尋回有機生活

食安風暴喚起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大家開始討論食材的來源與生產方式,城市農夫也慢慢興起。台北市政府將利用閒置空間、建築物頂樓,推動「市民農園」、「屋頂菜園」,也會在每個行政區中選定一所學校,執行「小田園、小農夫計劃」。新北市政府則有「綠寶食計畫」,補助與輔導社區居民種植可食性植物。

雖然多數都市人都對農耕十分陌生,但在都市闢建園圃,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法, 種植農作物、香草植物、花卉等,結合農耕和園藝,打造可以吃、可以看的「可食地景」,在國外已蔚為風潮,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都有許多這類型的生活新綠地。
台北市松山區復建里的「幸福農場」,巷口就是交通繁忙的光復南路,這裡原是國防部眷舍,眷舍廢棄後被隨意堆置資源回收物,造成社區困擾。2012年秋天,前任里長林際泓與里民共同整頓環境,規畫了近150 塊菜圃,並聘請老師教授農耕知識,大家約定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成為台北市可食地景的領頭羊。

耕作幸福滋味

一年前加入幸福農場的里民陳小姐回憶道,自己原本對農作一竅不通,從翻土、養土、播種、育苗、抓蟲,一步步學習,現在連有機肥都會自己製作。一塊小小的菜圃, 除了讓一家人品嚐到健康美味,也改變了她的生活型態;原本計畫到公司加班的週末日,現在都在農場趕進度了。她說,夏季天氣炎熱,蔬菜不易生長,蟲子又多,大家就會利用夜間蟲子出沒時,帶著手電筒到農場抓蟲,順便聊天納涼,自己還曾接到家人的催促電話,才知道抓蟲抓到半夜十二點了!

自己種菜,除了吃得安心,還能吃到美味!現任里長林坤信說:「市場賣的菜, 我們這裡都找得到,但這裡還有很多菜,很難在市場看到。」他指著一旁的鹿角A菜解釋,這種菜葉非常細嫩,運送過程容易受傷,所以市場很少見,自己種自己採,就不會錯過它的清脆口感。
在農場,還可以看到農作物不同階段的樣貌,例如廚房必備的香菜,多數人對其外貌的印象,都停留在軟嫩短小的莖葉,其實香菜經過長時間種植可以比半個人高,還會開出蕾絲般的白色花朵,待結子後,又能拿來播種。將社區中閒置空間,打造成開放農場,大家便可就近認識食用植物的生長過程,擁有特別且難得的學習經驗。

林里長說,我們這些城市農夫,比民歌「蘭花草」描述的一日看三回還要投入,每天到農場的次數往往超過三回。在他心中, 農場才是真正24小時營業的7-11。能在食材還新鮮時,辨別出不同蔬果散發出的獨特氣味,怎麼樣都比超商主打產地直送的廣告, 更有吸引力。
農場的「幸福滋味」帶許多人重新進入社區生活,除了一塊塊排列整齊的菜圃,農場四周更有別出心裁的裝置藝術。將廢棄的腳踏車,重新漆上繽紛色彩,再搭配上小植栽,角落就變身為充滿巧思的空間。現在農場常常有居民穿梭其間,還成為新人拍婚紗、學生拍畢業照的景點,是社區中的人氣地點。

打造好吃又好玩的田園城市

幸福農場的成功經驗也代表許多民眾都有種菜或園藝的興趣,只要將自家花圃、菜園稍加整理,吃自己種的蔬果並沒有那麼困難,運用陽台、屋頂、社區中的公共空間、街道間的閒置空地,種植番茄、南瓜、地瓜葉、萵苣、蘿蔔、薄荷、迷迭香、九層塔等容易照顧的作物,就能隨時享用到最新鮮自然的安心蔬果。

可食地景不只是種種菜,透過動手耕作的過程,關心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滿足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就是最貼近生活的食農教育。當每個人都能親力親為, 參與社區事務,就有機會改變都市生態,使冷冰冰的水泥都市,成為好吃又好玩的田園城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