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生命關懷
從田間到會所 風信子打造精障者的自立之路
文 / 楊棋聿 圖 / 台灣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進協會

20年前,台灣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進協會(以下簡稱「風信子」)在新埔山上打造一塊農地,讓有工作意願的精障者前來勞動並換取報酬,從整地、除草、育苗、灌溉、施肥到採收都親力親為。風信子選擇對土地友善的有機農法,不以化肥催生超越地力所及的產量,如同不強加世俗的產能標準於精障夥伴身上,用相同的態度對待土地與人。

相互協作融入社會

然而走出農場,風信子看見精障者族群間的巨大鴻溝,開始思索更多元服務面向的可能性。「協會之前主要接觸能夠務農的精障者,就算他今天不在協會農場了,還是比較有機會去外面的職場工作,但還有一大部分的精障者,無論是工作能力或精神狀況,都沒有辦法直接去一般的職場工作。」陳佳銳說。於是除了經營農場,協會決定承接新竹縣政府社會處的方案,於2023年正式開辦精障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織新會所」。

「會所模式(Clubhouse model)」源於1950年代的美國紐約,精障會員透過共同決策、參與會所內的日常事務,學習與他人互動、協作等能力,最終達成重返社會、自立生活的目標。而織新會所參考「國際會所準則」運作,邀請會員依據專長分工,合力完成環境清潔、餐點烹煮、訪視關懷等事務,進而建立認同、歸屬感以及投注社群的動力。

「會所與傳統社福機構不一樣,不是會員來到這裡,然後工作人員服務他,會所是很希望大家可以雙向互動的。」陳佳銳解釋。因此,風信子職員與會所會員間比較近似平等的夥伴關係,而非一般想像中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而如何扭轉會員對於傳統服務模式的印象,同時建立起大家願意主動投入心力的社群,是風信子現正努力的方向。

織新會所會員學習電腦行政。

 

志工服務理解精障者

鼓勵發言就勢必會出現意見分歧的狀況,當會員提出的點子過於天馬行空,或以消極反應表達抗議時,採取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去引導是必要的挑戰。陳佳銳舉例:「我們常常意見不合,這是很正常的狀況,這時候不是要去看誰對誰錯,而是試著去詢問會員,如果你覺得你是正確的,那要不要試著再講得更清楚一點。」風信子期待會所是會員共創的成果,而不是神奇的許願池。

從會所望向社會,精障族群常被貼上「不定時炸彈」、「反社會」、「具攻擊性」等負面標籤,每當發生重大犯罪事件,減刑或免責的辯論總會再次浮上檯面。風信子回顧過往與精障夥伴相處的經驗,表明主動攻擊是極少數,並點出精障族群因病脫離人際互動網絡,導致難以建立親密關係的困境;以及受藥物影響而易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情況,都是精障者重拾日常的阻礙。

因此每一次與他人的互動,都是精障者累積經驗值的好時機,也是大眾從理解、同理邁向接納的契機。面向一般民眾,風信子帶著精障夥伴共同舉辦薑黃染體驗活動、艾草條製作課程及參與綠市集等;也持續與天河基金會合作「青力親為‧千萬祝福 服務學習獎勵計畫」(以下簡稱「青力計畫」),讓青年志工至協會陪伴精障者,開啟雙方對話的大門。

今年是風信子第三度成為青力計畫的合作社福單位,30歲以下具學貸身分的青年只要至協會完成16小時的志工服務,就能向天河基金會申請16,000元的獎勵金。「正因為我們不是在『照顧』精障者,而是比較強調建立人際關係,因此希望志工來是願意花時間與夥伴們相處。」陳佳銳表達對志工的期許。或許如同農場中自由生長的作物,不受框架限制的互動,終能發展出獨特的樣貌。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148 「俯仰天河」專欄:從田間到會所  風信子打造精障者的自立之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