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生命關懷
雙躍走進原鄉看見需要 南橫公路上 再陪你走一段
文 / 黃泳晞 圖 / 雙躍關懷成長協會

為了鼓勵年輕人關心社會、投入公益行動,天河基金會從2019年起推動「青力親為・千萬祝福」服務學習獎勵計畫(以下簡稱「青力計畫」),學貸青年到計畫指定機構從事志工服務,就有機會向基金會申請一萬元獎勵金。

計畫歷年來和全台多間非營利組織協力合作,除了固定邀請知名、穩定的大型社福機構如「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參與,以保障服務品質及志工權益外,每年也積極拓展、連結不同地區及類型的社福團體,讓青年志工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元的公益體驗。

教孩子從內心長出力量

從台東縣海端鄉一路上山,途經初來、新武、霧鹿,直至海拔最高的利稻,這幾個位於南橫沿線、山霧繚繞的布農族部落,是本屆青力計畫夥伴「雙躍關懷成長協會」(以下簡稱「雙躍協會」)深耕多年的區域。透過這次合作,希望能讓更多青年志工走進深山,看見原鄉孩子的需要,和他們相互陪伴,一同成長。

雖然雙躍協會在2018年方始成立,但對部落的關懷與陪伴,早從30年前就已經開始。1984年冬天,雙躍創辦人李可珊隨著台大山服社第一次踏進利稻部落,年輕熱血的她謹記離開前的承諾,往後四年每到寒暑假,她便從台北轉數趟車返回山上看望部落孩子,到畢業前都未曾間斷。

不過即使李可珊一心恪守約定,孩子卻反而失約。當年李可珊在部落帶的那群孩童,在離開部落到山下求學或工作後,都因為各種原因接連離世,這讓她十分不解,也難以接受。「我很想知道中間到底遺漏了什麼,為什麼那麼多孩子都沒能活過18歲。」


李可珊關心台東原鄉部落30餘年,致力與孩子建立長遠陪伴。

於是她赴美修讀跨文化諮商,希望找到能協助部落孩童適應不同文化的方法,並於返台後邀集相同理念者共組心輔團隊重回部落,針對不同年齡層孩子設計不同的自我成長課程,帶領他們看見並接納自己的身分,肯認自我價值,從中培養出面對生活與環境的勇氣。

李可珊觀察,部落孩子初至平地時,經常會因為身分或膚色承受許多異樣的目光,繼而產生挫敗與自我不認同感,因此團隊很大一部分心力放在讓孩子了解自我價值的重要性,接受並承認自己的美好。「當他們能夠相信自己擁有的東西是重要且珍貴的,才會從內心長出力量,有力氣面對外界的質疑。」

 

陪伴是部落服務首要重點

另一方面,李可珊也重啟部落在地服務工作,在任教的長庚科技大學培訓學生成立志工服務隊。除了舉辦寒暑期主題性營隊及課業輔導、固定每月安排志工上山關懷訪視,宣導衛生教育外;更透過「守護哥姐」制度與部落孩子建立深度連結,讓他們實際感受到團體力量的溫暖與支持。

「守護哥姐由服務隊裡的長期志工擔任,透過一對一的守護機制,持續掌握孩子離開部落後的生活情況,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有人陪在他們身邊。」,志工服務隊負責人陳晏瑜說。雙躍協會認為,陪伴是孩子的成長過程最需要也最重要的一件事。

李可珊回憶,自己大學進部落服務那幾年,有個小男孩因為家庭中沒有大人照顧,身上永遠髒兮兮,沒有人要跟他玩,總是一個人待著。她當時就經常蹲去男孩身邊,陪著他玩沙弄樹葉,做一些外人看起來很無聊的事情,「那時的我並沒有想太多,只覺得他不該那麼孤單。」

小孩國小畢業後就下山打工,李可珊也出國深造,兩人失去聯繫,過了幾十年才又在部落重新相遇。彼時孩子已經成為30幾歲的中年男子,卻依然保存兒時回憶,經常對李可珊提起有她相伴的時光,「他常會跟我說,『我想到以前,就會覺得我應該還是有不錯的地方吧,所以老師當年才願意陪在我的身邊。』」

這個孩子幾年後因病去世,沒有結婚,賺的錢都交給哥哥養家。諷刺地是,當年哥哥也是為了讓弟弟多念一些書,才會從小離家工作,獨留弟弟在部落。李可珊談起這段往事,情緒依然波動:「我常在想,他來這世上走一遭,到哪裡都過得很辛苦,也許當年的陪伴,是他心中唯一感受到過溫柔的事情。」

如今雙躍協會總盡可能地陪著每一位孩子走得更遠更久,「你不曉得這些陪伴,能為他們往後的人生帶來多少力量。」李可珊說。而這群南橫公路上的孩子們,即使向前的道路依然不免顛簸,也不必再害怕,因為他們知道,有一群人始終會堅定地陪在他們身邊,和他們一起長大,面對生活,勇敢做夢。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124「俯仰天河」專欄:雙躍走進原鄉看見需要  南橫公路上 再陪你走一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