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社會創新
體現原容之美 原住民海報雙年展「天河特別獎」
文 / 曾毓翎 圖 / 天河基金會、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若要和外國人介紹台灣,您會想到什麼?是聞名全球的國民飲品珍珠奶茶,還是館藏萬件古物的故宮博物院?「這些都很吸引人,但不會讓外國人直接聯想到台灣。」關於這個問題,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下簡稱「順益博物館」)館長游浩乙曾和駐法國台北代表處討論過,最後他們得出最終解答:「真正能代表台灣的是原住民。」

為推廣台灣原住民文化,順益博物館今年舉辦第十屆「山海的大愛:原容之美-台灣原住民海報雙年展」(以下簡稱「原住民海報雙年展」),吸引各路好手前來挑戰,並於2023年10月21日舉行頒獎典禮,齊聚入圍者、評審與多方單位揭曉金獎與「天河教育基金會特別獎」等獎項,觀賞原住民海報的多樣詮釋。

 

從雙年展看見原民美好

原住民海報雙年展始於2006年,在拓寬徵件條件後逐漸打開國際知名度,歷屆獲獎作品曾至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等地展出。度過疫情低潮,本屆報名收件數大增至706件,投稿者涵蓋台藝大、南應大等校的優秀學子,亦有來自中國、韓國的學生及社會人士共襄盛舉,經過兩輪評選,最終19件作品脫穎而出,各獲得本屆金獎、銀獎等13個獎項。

今年原住民海報雙年展創作主題為「山海的大愛:原容之美」,游浩乙表示其靈感出自於「尊重」;原住民諸多神話、儀式都與山海河川、日月星辰有關,提醒人們與萬物和諧共處,土地也會以相同方式回饋部落。這般與大自然將心比心、不分你我的純粹,透過雙年展呈現出來,觀者不僅能欣賞原民的獨特美學,亦可一窺年輕創作者如何運用海報,傳述原民美好的理念。

 

 

天河特別獎傳達「圓融」意象

天河基金會長期致力文化藝術及教育的提升與推動,而原住民為台灣珍貴文化資產,近年部落青年逐漸流失,守護及承續原民文化便為重要課題,因此天河基金會贊助順益博物館舉辦原住民海報雙年展,鼓勵參賽者揮灑創意時,也不忘回顧原民歷史,同時讓人們有更多接觸原民文化的機會,從設計作品到民眾觀覽,皆是教育的延伸。

 

本屆「天河教育基金會特別獎」由台師大設計系涂庭瑜的作品〈山容海納〉奪得,她表示本屆主題較為抽象,故以手與自然的交融來表達原民與萬物的依伴,原容亦為「圓融」。〈山容海納〉分為兩個系列:「系列一」以手指起伏與山巒高低相呼應,構成連綿山峰;「系列二」中的藍白流線與掌紋線條交疊,共築海的遼闊,兩者皆意味著包容與自然的密不可分,涂庭瑜分享:「用手捧的方式去融合,兩張合起來就有包容、圓融的感覺。」

銅獎、「天河教育基金會特別獎」〈山容海納〉系列二,涂庭瑜作品。

談到獲獎心情,涂庭瑜表示相當驚喜,原認為僅是出席體驗典禮,沒想到會連獲「天河教育基金會特別獎」及本屆銅獎雙獎項,感謝天河與雙年展的肯定。另外,本屆金獎由崑山科大董彥欐的〈歷史的扉頁〉獲得,作品融合達悟族族名及其代表性的銀盔,說明傳統服飾即便與流行趨勢不同,仍是原民歷史中自然融入的一頁,富有令人尊敬的文化底蘊。銀獎則頒給王雅侖及賴志芳,前者受泰雅族的紋面文化啟發,繪製出原民「女善織、男善獵」的形象;後者則結合原民各族的多種圖紋,拼出頗具童趣的笑臉,上下交錯的菱紋猶如手牽手舞蹈,象徵台灣原民心心相連。

金獎〈歷史的扉頁〉, 董彥欐作品。

銀獎〈歡喜容顏〉, 賴志芳作品。

銀獎〈勇 善〉, 王雅侖作品。

原住民雖未發展完整的文字,但有豐富的圖騰、紋樣象徵各部族的文化和語言;海報即使沒有文字,也能讓人人讀懂其傳達的理念,藉由海報與原民文化的碰撞,引領觀者思考圖像的涵義與故事,便是原住民海報雙年展想帶給大眾的視覺饗宴。雙年展自2023年10月21日至2024年2月25日於順益博物館展出,未來也將於全台各地巡展,邀請讀者來欣賞台灣原住民與土地的真摯寫照,感受原創的原民力量!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142 「俯仰天河」專欄:體現原容之美 原住民海報雙年展「天河特別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