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記事
社會創新
看《科學少女》學AI知識 424所非山非市、偏鄉小學獲授權播映
文 / 曾毓翎 圖 / 王銀國

近年科技推陳出新,其中AI的出現引起各界的失業恐慌,動搖許多專業的存在價值。在大家畏懼AI將成為人類威脅時,王銀國教授卻看見AI帶給下一代的無限希望。

現於台師大任教的王銀國教授,以其監製的科普教育電影《科學少女》跟青少年對話,內容涵蓋科技、生命及親子議題,並融合科學知識和青春成長過程,讓學生輕鬆認識人工智慧,看見科技與生活共好的美景

電影《科學少女》探討科技與人性的衝突與包容。

 

當課本躍上大螢幕

《科學少女》劇情講述天才高中生子瑜,將對病逝母親的思念寄託在APP開發,同時,科學家父親為慰藉孩子的喪母之痛,把一個和亡妻容貌相同的AI機器人「艾普洛」帶回家,進而引發一連串家庭危機。從少女的眼光,帶領觀眾探討科技與人性的衝突和包容。作為全台首部科普AI教育電影,王銀國想拍的並非一部充滿科學知識的教育型影片,而是一個能萌發孩子科學興趣的起點,「科普電影就像一顆種子,學生看完後對AI有想法,就會自己再學習。」以情感做主線,淡化科普環節,反而更吸引學生投入電影,引導其思考、想像科技。

談及製作《科學少女》的目標,王銀國驕傲道:「如果美國學生想知道南北戰爭得看《亂世佳人》,那台灣學生要受AI啟發,就要看《科學少女》!」一樣的課本知識,不一樣的闡述方式;寓教於樂的電影教育深獲諸多教師的認可,在台師大、東吳大學、東海大學等單位的支持下,這個「不一樣的課本」在去年九月出品問世。集結各界努力,如今《科學少女》已納入全台中小學及高中職的科技與生活課程相關教材,並改編製作電影同名小說及繪本《媽媽﹒ai》,讓8歲到18歲的孩子都有機會接觸科學。

小學生觀賞電影《科學少女》後,開心穿上電影同名T恤。

代代循環的科學少女

拍攝《科學少女》不僅是完成王銀國的電影夢,亦傳承兩位已故女科學家林清凉教授、吳嘉麗教授的奮鬥精神;前者為台灣首位女性核子物理學博士,後者則是化學家兼婦運健將,皆為開創先河的科學前輩。「兩位老師覺得女學生到某個年紀後會對科學沒信心,希望拍一部能勉勵女學生的作品。」為更明白女生的學習困境,王銀國花了半年訪問百位國高中女生,發現男女數理領域表現懸殊的原因並非智能或生理差異,而是女生對理科的不自信與「男擅數理、女擅語文」的社會氛圍。他分享一個關於建中和北一女數理信心程度的研究,在當次的測驗結果裡,北一女的數理平均成績比建中高,但信心自我評量卻遠低建中近20分,王銀國感慨,「這就有差了,你覺得自己很棒就真的會很棒,但你覺得自己不好就會越來越退縮。」透過電影,王銀國想打破女性不擅科研的普遍印象,鼓勵女學生勇敢嘗試理科,提升數理學習信心,以促進科技女力崛起。

天河基金會支持《科學少女》傳遞科學、生命教育及性別平權的理念,故在去年認購5,000張電影公益交換券,讓都會區及偏鄉國中、國小學生能看電影學科學。為利我國科普教育推行,今年再次贊助全台424所非山非市、偏鄉的中小型國小,獲得電影公播版DVD 的永久授權,使電影的教育價值不止於單次性的觀賞,能持續滋養每一代學子,啟迪每位青少年探索科學的可能。

「這幾年AI發展得很快,我們才發現這部電影原來這麼重要。」當今科技已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與年輕世代更是密不可分,王銀國認為人工智慧將是下一次的科技革命,而學習AI不分領域,期盼電影能在每位學生心裡播下好奇的種子,激發探索數理科學的興趣,讓更多的科學少女與少年在創新中不斷前進。

全文同步刊載於萬海慈善基金會刊《停泊棧》NO.140 「俯仰天河」專欄:看《科學少女》學AI知識 424所非山非市、偏鄉小學獲授權播映

TOP